2021-02-21 20:38 聯合報/記者吳姿賢/台北即時報導
地方環保局取締民眾將菸蒂亂丟到排水溝。圖/環保署提供
不少民眾抽完菸就隨手丟到路邊水溝,但菸蒂可能沿下水道流到河川及海洋,過去在魚、鳥、海龜胃中都曾發現菸蒂;國際淨灘數據統計,台灣海廢第三多為菸蒂。環保署與民間機構調查,近三成吸菸者愛丟水溝,但六成五不知菸蒂含塑膠,環保署表示,菸蒂丟到水溝將導致塑膠微粒進入水體,對環境有很大影響,將加強宣導。
菸蒂看似由紙包覆菸草所製成,但其實多數濾嘴成分包含稱為「醋酸纖維」的塑膠,每根煙蒂都有成千上萬根細小的塑膠纖維;醋酸纖維需要十多年才會在自然環境中分解,再加上菸蒂本身的尼古丁、焦油等化學物質,進入水體將汙染環境,也會透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。
環保署近期與民間團體合作調查,發現近三成吸菸者會將菸蒂丟在水溝,僅二成會收起來帶走,但有六成五民眾不曉得菸蒂含有塑膠、六成七不曉得水溝沒有處理系統過濾菸蒂,五成五不認為丟到水溝會影響水質、生態。
目前我國針對丟棄菸蒂只能以廢清法罰1200元至3600元,且丟棄菸蒂往往只是瞬間行為、不易取締,導致菸蒂隨處可見。環保署說,許多人未認知菸蒂其實含有塑膠,丟到排水溝將導致塑膠微粒進入水體、海洋,對環境有很大影響,未來會加強地方環保局稽查,取締亂丟菸蒂民眾,包括騎樓商店等若未善盡管理人職責清掃菸蒂也會挨罰,但最重要還是要持續對吸菸者宣導不要亂丟。
調查報告也統計菸蒂亂丟裁處案件,全台每年平均快6.5萬件,最多件的縣市為台北市、高雄市、基隆市,再進一步分析,菸蒂最多地點為火車站、高鐵、公車站等,顯示人潮密集、往來處最易亂丟。環保署說,裁處案件多的縣市不代表最多人亂丟菸蒂,主要是地方環保局主動稽查,透過取締減少亂丟,部分縣市裁處案件少,如澎湖多年來都是零件,是因以宣導、教育方式為主。
資料來源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66/5266124